李宗燁
從小在吵吵鬧鬧的家庭中長大,會讓一個人熟悉的互動關係就是吵吵鬧鬧,會產生一種一個家就應該是這樣子的感覺。又如果原生家庭存在著一股對錢的擔心,即使長大後的家境已經不同了,但那份對錢的擔憂卻會依然存在。
比如會打小孩的父母多半也曾經有被打的經歷,當他們成為父母之後,兒女就會再領受一次父母當年的經歷,重複被打,很委屈,不被愛的感覺等等,結果他們的子女也會複製父母的這些感覺,繼續代代相傳。
這是因為他們透過學習,熟悉到了那樣的模式,那是他們唯一接觸過,唯一習慣的做法,只要小孩不聽話我就用打的。
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接觸的一切,很容易為我們設下一些理所當然的想法,讓我們習慣這樣的生命軌跡,而產生了侷限的思考模式,自然而然地認為很多事情就應該這樣子,因而沒有想到還能有其他的可能,其他的選項。
例如從小生長的氛圍,生長的環境,第一次接觸到的心理意念,對世界的看法,對錢的看法,對婚姻的感覺,對健康的看法等等。
這些看法一旦開始接觸了之後就會變成我們所熟悉的概念,熟悉到讓我們以為婚姻就該是這樣子,人生就要是這樣子,金錢就是這樣子,熟悉到我們看不到別的可能,熟悉到我們對自己的想法習而不查,然後就會認定這樣的生活很自然。
這些概念會進入我們的內心世界,讓我們習慣性地去注意,並慢慢加以累積,生命因此侷限在這樣的模式中,都不知道有不同的可能性。
如何瞭解自己的行為模式:
一,首先需要覺察的能力:去覺察自己的情緒、說話的方式、思考模式----
二,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覺察的方式之一,故事接龍:
一個人先開頭說一段故事,其他人用自己的想法去接續這個故事的後半段,在這個遊戲中可以發現,我們所接著下去述說的故事,能反映我們對生命的信念,思考模式與角色關係。
透過多人的公開討論,看看別人怎麼接下去說這個故事,可以發現每個人對事情的看法都有著很大的差異,藉此可以覺察到自己習慣的思考模式並聽取別人的看法,去看看人生還能有不同的可能與選擇。
故事開場:
豬小弟心儀豬小妹已久,經常想約她,豬小妹都不太領情。有一天豬小妹終於答應約會,約會當天豬小弟興沖沖打扮好拿了一束花出門,經過森林時卻跌進一個泥巴坑中….
有人接續的故事是一板一眼的,緊張兮兮地趕快打電話給豬小妹道歉,同時還要說一個諂媚對方的理由,說是自己太開心了,所以才會失足跌倒,請豬小妹到餐廳去等自己,然後買一朵更漂亮的鮮花,把自己整理乾淨去赴約。
這樣的人活得非常認真,以解決問題為導向,要等問題解決了,才能想到享樂與開心的部分。
有人一聽到故事就認定豬小弟跌下去的泥坑又大又深,最後出現了一頭老虎把豬小弟救出去。
這樣的人遇到挫折時,總是會把挫折想成很嚴重的事,同時期望著能出現更有力量的人來拯救自己,用這份信念來讓自己去撐過所遇到的挫折。
有人會覺得豬小弟很倒楣,然後一整天就念念不忘這件倒楣的事。
有人會很緊張地想著這場約會就要泡湯了,害怕豬小妹因為這件意外就拂袖而去。
這樣的人心中有著一份很深的自我要求,希望能把事情做對,做得完美,一旦不符合預期,就會有一種世界末日的感覺。
有人認為豬小妹好不容易答應了這場約會,說什麼也要趕過去,說什麼都不能讓這次的約會泡湯。
這樣的人內在有著一份害怕失去的感覺,會做很多的努力去維繫現有或想要得到的一切,可能還得更深入地去看看,生命中是否有過類似的傷害經驗,而去把這樣的感覺解開。
有人的故事是說,豬小弟跌下去後發現了美麗的森林,在裡頭快樂地徜徉,同時打電話邀請豬小妹同來森林一遊。
這樣的人心中是還有著一份自由自在的童心與浪漫,得失心也比較淡。
有的人說豬小弟去找了瀑布洗了澡,看到美麗的花草與動物,在裡頭玩得不亦樂乎,完全忘記跟豬小妹相約,直到豬小妹飛鴿傳書,才依依不捨地趕過去。
這樣的人充滿想像力,也渴望一份自由的關係,希望自己能在外頭玩得開懷自在,但也期望對方能體諒並接納這樣的自己。
有人化身為豬小妹,苦等豬小弟不到,認為自己可能被耍了,心中有諸多的不安與懷疑,但仍是痴痴地等,直到最後都沒看到人,更加懊惱地想著自己被放鴿子了。
這樣的人或許常常會去為自己預設一個不好的結局,但同時卻又遲遲不敢去確認心中的想法是否為真,主要都是因為害怕失望而先替自己打預防針,如果事情真的有了不好的結果,心中也已經有所準備。如果不是,那麼就皆大歡喜。但也因此錯過了瞭解事實的機會。
我們的成長經歷造成這種種截然不同的反應,成了我們習而不查的行為模式,逐漸活在一種熟悉而理所當然,但也別無選擇的世界中。
瞭解自己是活在這樣的模式中,瞭解人生還可以有不同的模式,不同的可能,便可以讓自己擁有更加開闊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