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珍老師
我們的這些障礙都是一層一層的,你沒有辦法直接跳過去,直接跳過去沒有一個人受得了,太強了!除非你自己已經具足很強的能量,你可以直接覺察,直接覺察就是最快的,能量最強的,可是那是需要累積很長一段時間的能量,就是我講的我們練功、家族能量、靜心就是在累積能量,練功開始的時候很重要,累積能量。
所以大部分的人,我們必需這樣逐步,的沒有辦法直接,能夠直接的根器現在已經很少,如果可以直接是最快的,就是我們開始對一件事情,心裡的一些情緒的一些反應阿,可是它最終最終根源就是恐懼。
例如:不平衡,那為什麼你覺得不平衡,你慢慢去看這個過程就是,會有一些覺得別人應該怎樣或是我應該怎樣阿,然後就是沒有符合才會不平衡嗎?於是就會生氣啊,然後我為什麼會生氣,就是因為我要不到我要的阿,反正這些過程有時候很短有時候很長,可是到後面它就是恐懼。
但是我們大部分的人都碰觸不到恐懼阿,因為還沒到那裡你就死了,死了什麼意思?不平衡的時候,我就找他吵架啊,我就要一個平衡啊,沒有人可以一路接觸到自己的恐懼,只是覺得很憤怒,你就去做很多生氣的事啊,你很氣的事你可以做十輩子啊,你可能找他報復啊,你可能罵他啊,你可能去扯他後腿啊,那你不平衡,你就會去找平衡可能去血拼啊,可能去很多你會做很多事情,所以你可能在那裡繞啊,那你根本碰不到恐懼啊,這樣子,那要能夠碰到恐懼,就是我剛剛講的你要有很大的能量,那你沒有到恐懼,你一定回來在這裡打轉,就是這個意思。
當代表就是在培養這種能量可以到恐懼,你如果沒有到恐懼就是沒有到根源,有到根源才能談得上解脫,應該是說有到根源,你的這些東西就好像死了,不會再起來,它就是一個究竟,這個過程剛剛我講的如果不平衡你就會去做想要平衡的事嗎?那這個過程你有一個東西,就是你會控制不住自己,那個就是業力的拉扯,那業力就是我們這些東西的重複,重複的模式啊?
我們的思想我們的頭腦就是習性重複的模式,那個「等」就是說當你在不平衡的時候你要「等」,你要能夠「等」,你要跟這個不平衡有一個看見,那個看見不是說,假設這是不平衡,哦!我看見你了就好了,不是呢!沒有怎麼便宜的事情,你要先能夠看到它,你才能夠知道它,那如果你沒有看到它,你就是在裡面,然後你就做不平衡的事,通常我們大部分的人都這樣,那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不平衡,就是表示你跟它之間有一個距離,這個距離要有能夠產生,那這個產生的時候這裡有一個很微妙的點,很難講,一下子講不清楚,那這樣子才有辦法產生那個「等」,有「等」才有燃燒。
那你如果真正的看見這種狀態的時候,你就不會去做不平衡的事,你就是看,你跟它獨處,不對它譴責、不對它責備、不對它評價、不對它做結論,你就這樣子跟它在一起,你很快可以轉化,不論任何不平衡的事,其它的也是慾望也是,那不是我看到慾望,好!我看到慾望就好了,不是!是你要跟它有交流,跟它交流表示說,在這個過程,你讓這些東西可以出來,而且你可以看見它,然後你不陷入進去批判,應該怎麼樣,你陷進去批判、譴責你就會跑去做不平衡的事,這樣才叫覺察。
真正的覺察,覺察表示你跟它之間是有個距離,是讓它自己告訴你,讓它自己出來,如果你看見「我在生氣了」,這樣子還不叫做完整的覺察,那只是覺察到你的情緒,你注意到你的情緒,真正的覺察它是很廣的,還有包含你的不平衡,然後你還要看到,你的所有的不平衡的地方,比如說你現在不平衡你會做這個、做那個,你可能在很多地方,其實是觀察你自己的所做所為跟你的行動,我們跟人家講話,所以這邊全部都是會表現出我們不平衡的點,
這一些看都是很輕鬆,不用刻意或緊張去看,就是要很自然、很輕鬆就好像沒有在任何防備底下,你的東西才會出來,所以它其實是很好玩的,只是我們把它想成我們以為的那樣,然後就是你在這樣看的過程的時候,當你感受到那一刻,你看到有時候一剎那間,那一刻你會明白,它很快就像閃電一樣,咻就過去了。
然後如果我們還沒有那麼微細的時候,就沒有辦法領受這一些,那完全是沒有辦法用思維去講的,你一定要真的體驗這個感覺,如果你真的體驗這種感覺的時候,你的思考還有你講出來的話,絕對不一樣,騙不了人,就是說體驗到這個過程的時候,你不用去表現,你就會散發這個了,所以你真的體會到這個的時候,或是你真的明白的時候,你的能量自然會說話,不會去刻意要說或是表現。
所以有時候我們都是在這個過程學習,像這樣的一個方式,就是有人會講,就是他想要得到一個認同,這認同是自己的需要跟自己的恐懼,所以一樣啊!當我們在迷失的時候我們會追求認同,當我們在覺察,我們清醒明白過來的時候,我們不會去尋求認同,這很簡單啊!就是不是零就是一,那如果你很清楚你在尋求認同,就表示你還在恐懼裡面,認同就是它也是恐懼,那你還在恐懼裡面,你就是注定在這個過程會受一些苦,那這些苦我們要自己去看啊!看我們在這些過程裡面怎麼的苦,那我們會在這個地方耗損我們很多的能量,如果我們也可以看見,後面的這些做為就會停止,這一停止你的能量就不會虛耗,然後你的頭腦就會清楚。(淑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