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珍老師
假設學校老師打電話來說某某家長,你兒子在學校闖了一堆禍,接到這個電話以後一般的反應通常是,生氣、傷心、沒有面子、擔心,請問他闖禍,為什麼是我生氣?有沒有發覺,為什麼是我生氣,怎麼不是他生氣?
因為他是「我的」小孩,這個「我的」是重點,我的什麼,我生氣是「我的」什麼,-----其實可以說是我的「安全感」受到威脅,他現在闖禍了,讓我沒面子,他以後讀不到好學校,讀不到好學校,以後沒有好工作,工作不好,收入不好,不能照顧我,------。
生氣、傷心、沒有面子、擔心,讓我跟這個孩子的關係變怎麼樣,我在我自己的狀態裡面,這時候已經沒有愛了,我們跟他之間已經有一道牆而無法交流,因為我們看重的是我們自己的受苦,我沒有去瞭解,為何他今天他會闖禍,這是不是我們以往沒有察覺自己恐懼的反應方式。
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去學習與觀察:我們的頭腦運作方式,就是一直線的要去擺脫這一些生氣、傷心、沒面子的感覺,就無法學習了解問題的能力,所以問題會重複發生。
當我們陷在這些情緒的時候,我們會一直想要作為,到最後就是挫折無力感,可是當現在我們瞭解的時候,我們要來面對恐懼的時候,請問一下這個時候我們的心,是處於什麼狀態,這個態度是什麼態度啊?
這個態度就是同在,當你開始同在的時候,你才會清楚,清楚真正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我的生氣、傷心、沒有安全感,然後你清楚了之後,是你自己的害怕,這個時候,我的東西它停下來的時候,你再去面對小孩子闖禍的事件的時候,你就會產生智慧去處理這一件事,你不是根據你的痛苦去反應,這時你就有能力去瞭解他,你就有能力去幫助他。
自己的東西能夠被放下跟清楚的時候,你才能夠從這個認識恐懼,觀察恐懼從這個地方生出智慧來面對處理這一件事情,那麼你跟你的孩子之間的關係才有不同,那個時刻,才有不一樣。所以如果我們的態度,沒有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時候,我們的頭腦運作到最後往往雙方都很挫敗。,我們在關係的所有困頓都是同樣的本質的東西,重要的是,我們是不是能夠回過頭來去注意自己的「恐懼」。(淑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