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封面OK (1)  

蔡英玲

成長路上的真實掙扎乖或不乖?

乖或不乖?我想這是很多人在成長路上都曾有過的思量或掙扎。小至要不要乖乖吃飯睡覺洗澡,大至要不要聽話去唸父母指定的科系,或和父母喜歡的對象結婚,或是從事父母所喜歡的行業,每個人都曾經在選擇上費盡思量。除了父母之外,師長、上司、公婆、習俗,同儕壓力等也常對某些角色有某些刻板的期待。作為一個社會人、家庭人,我們要如何判斷是順服呢,還是聽從自己的心聲,走自己的路?

假如作選擇的歷程是健康的,比如父母師長雖有期待,但卻能尊重孩子的喜好,抱負及自主權,那麼孩子在沒有心理壓力的情況下作了決定,日後也較不會有心理障礙。但若過程是不健康的,比如父母的期待是有強制性的,或是孩子為了博取父母的愛與認同,或是出於愛父母的心,不忍父母受挫,或是為了怕受處罰而作了乖順但是違背自己心志的決定,那麼日後就很難不會有心理障礙的後遺症。而聽從自己的心意,對父母激烈反叛者,日後的心理障礙恐怕也不會太少。畢竟和自己生命本源的父母有意見上或情感上的裂痕,對很多人來說,都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父母愛子女,子女愛父母,本是天性,然而人各有志有喜好,很難和別人相應配合,即使是有血緣關係的親人。親密感、安全感,相對於追求自我價值與自我肯定,也就無可避免地形成衝突。衝突小是幸運的,衝突大時,內心的掙扎就會很慘烈了。

在一個人幼小的時候,道德觀念的發展受社會教化的影響極大。對與錯、是與非、該或不該,都來自父母師長的指導、說明、要求、訓練與培養。但年齡漸大,逐漸發展出自我思考判斷的能力,再加上逐漸形成的生命觀與價值觀,道德自主性於焉形成。乖或不乖的判斷標準不再只有父母師長的或社會習俗的,在人格發展成熟的階段,一個人作判斷的參考標準尚有較高層次的倫理觀與公平正義博愛尊重個人與尊重生命等普世價值的通則。假若一個人人格發展健康成熟,他會有自主的道德觀與自我導航人生的能力。即使與父母師長意見相左,也能秉持自信自主尊重與溝通的原則去努力疏通。即使不成,也仍然能夠守住自己的決志,雖然遺憾,但期待日後再接再勵再溝通。但若一個人的自我接納及自信自主的能力不夠,則較容易動輒得咎,有時連自己都看不順眼。這種狀況之下,心理障礙多,而且也很難快樂得起來。

李宗燁老師積二十多年從事心理輔導工作的豐富經驗,發現乖或不乖的議題在很多人的心理困擾中常常出現,也發現一個人惟有先學會接納自己、貼近自己、愛自己,才有面對真實問題的勇氣,以及擁抱受傷的內在小孩的能力。很多個案在李老師的協助下,開始能夠逐漸解除壓抑與扭曲,真實覺察自己思量及作決定後面的種種健康或不健康的心理動機與動力。坦然面對自己之後,就不再會老作「克己成人」之事,也漸漸找到說「不」的力量,以及婉轉溝通的耐心與能力。乖或不乖的議題重新獲得省思與界定,個人也重新建立自主的道德觀與自我導航人生的能力。

認識李老師倏忽已近二十年。李老師在觀音線擔任心理電話協談專線的督導時,即深受協談線志工的愛戴。李老師是個謙謙君子,總是能夠循循善誘,帶領大家回歸成長的起點由自我覺察作起。在自我覺察的基礎上,幫助大家省察自己情感與思想背後的種種因素。志工們也常能在深入的覺察、剖析與自我了解之下而獲得進一步的成長,也能夠一再有新的觀點與動力去協助電話線另一端的求助者。李老師在觀音線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也為輔導工作及督導工作建立一個很難超越的標竿。

對於李老師細心收集案例並作細緻入裏的剖析說明,衷心感到敬佩,也感到獲益良多。相信讀者們在閱讀之後,都會有似曾相識,心有戚戚焉的感覺。也相信讀者們在受到提醒與啟發之後,會有新的觀點新的力量去為自己作決定,超越乖或不乖的議題。祝福大家都成為自己生命的真實舵手,快樂自信地經營自己的人生。

推薦者蔡英玲 2014.09.17

台北市佛教觀音線協會理事長

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榮譽理事長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關係 解讀
    全站熱搜

    trong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