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燁
宜安聽過了心怡與大智討論同理心之後,有一天,她突然想到一個問題,所以她撥了電話問心怡「同理聽起來有點像是附和或同意,但如果小孩有些行為我們並不同意,我們還需要同理她嗎?」心怡問「例如哪些行為?」宜安說「像是吵架、客人來的時候就特別吵鬧啊、被動、動作慢等等」。
心怡說「同理是去了解他行為背後的感覺、動機與想法,至於行為的部分,我們要先放下對這個行為的批判與評價才能進一步了解他」
宜安有點不解的說「可是像吵架這種事不就是不應該的嗎?有事情好好說就可以啦!像我們家的哥哥會欺負妹妹,大欺小不是不對的嗎?」
心怡問「當你覺得哥哥不對時,你會怎麼做?」
宜安說「如果我心情好,我就會好好跟他解釋哥哥應該讓妹妹,如果我正在忙我會指責他跟妹妹吵架是不對的,甚至處罰他不能玩電腦」
心怡問「然後呢?吵架情形有改善嗎?」
宜安說「嗯!好像沒有」
心怡問「那你有沒有想過他為什麼要『欺負妹妹』?」
宜安驚覺地說「當我一判定他不對時,我就無法去了解他的心態」
心怡說「沒錯!當我們判定別人的行為是錯的、不應該的時,我們就已經做了宣判和結論,既然有了結論自然關閉了了解的管道,因此學習了解他人的挑戰就是暫時放下對與錯的批判,甚至要擱下我們對事情的既定框框,換句話說,我或許不同意你的行為,但我相信你這麼做的背後一定有值得了解的感覺與想法。」
宜安說「嗯!可能是我和大智比較注意妹妹,因為她身體比較不好,所以我們會多注意她一些,可能因此哥哥覺得被忽略了吧!」
心怡說「有可能,而當他用所謂欺負妹妹的方式來表達抗議時卻受到指責,所以可能感到更挫折,也就會再把不滿轉嫁到妹妹身上」
宜安說「嗯!難怪哥哥有時會抱怨我們不公平!以前我總會指責他愛計較,現在我比較清楚他為什麼要這麼說,嗯,我發現其實我也有點氣哥哥不能體諒我們大人要照顧妹妹的辛苦卻又惹我們的生氣,原來我也沒去體諒過他!」
心怡說「很高興你有這樣的發現」
宜安說「我要好好地聽哥哥傾訴,他一定有不少委屈吧!現在想想真的也蠻心疼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