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燁
大智問心怡說「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不是有效地解決問題比較重要嗎?為什麼需要去同理人的感覺?」心怡說「沒錯,有些事情可能需要先處理現實問題而把心情先放一邊,極端的例子如當有人打到消防隊報案時,接電話的人當然是先問清楚火災的地點而不是同理她說『你一定嚇到了!你很著急又難過!』,其實每件事都包含現實面與心理層面,有些事可能要先針對現實面去做反應,但有時需兼顧這兩個部分,如小孩大學聯考沒達到理想的學校,我們可能協助她決定下一步要怎麼走,像是是否選擇其他升學管道,還是要重考?不管是升學或重考也都牽涉學費或交通等生活變動的現實考量,只是,有時候即使現實問題都解決了但心理影響可能仍然持續著」大智有點不解地問「怎麼說?」
心怡問大智「你猜這小孩沒有達到她期望的成績,她可能會有什麼感覺?」大智說「可能會挫折吧!」「還有呢」心怡問。大智想了想說「或許對未來也會擔心還有可能難過沒達到父母的期望」,心怡說「對!很有可能,那你猜這小孩會怎麼想自己」,大智思索一下說「她或許會認為自己不夠好或懷疑自己不是讀書的料」心怡問「那她這樣的想法會不會因為她將來考上理想的學校就改變」大智說「不一定,如果她認定自己不夠好的想法很強的話就比較難」心怡問「認為自己不夠好會有什麼影響?」大智說「應該會很沒有信心吧!」「對啊,所以如果在她遇到挫折時如果有人能了解她的心情、適時地讓她抒發她的感受並且讓她了解沒考好並不表示自己就是失敗者或沒價值的話或許對她的協助就更大了」心怡說。
大智說「這樣講下來好像心理上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心怡說「沒錯!像我有位同學曾經大學重考過,她一直停留在比高中同學晚一步讀大學的感覺中,所以為了要克服這重感覺,她自我要求很高,會不斷地鞭策自己成績要好,後來也讀完碩士,進到職場工作也很受主管的肯定,但是她還是認為自己不夠好而不快樂,好像她的一切成就她都看不到似的」大智說「喔,我懂了,同理可讓人更了解自己、接納自己」